
OKR(Objectives & Key Results),即目标与关键结果法,在现代企业管理及个人目标设定领域应用广泛且影响深远。然而,深入探究其背后支撑的理论体系,对于更精准、有效地运用 OKR 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。本文将从二八定律和人性定律这两大定律出发,对 OKR 理论体系展开详细解读,以揭示 OKR 内在的运行逻辑与价值机制。
一、二八定律与 OKR
(一)二八定律概述
国际上存在一种被广泛认可的企业法则,即 “马特莱定律”,通常也被称为 “二八定律”。其核心内容涵盖多个方面,以管理层面的 “二八管理法则” 为例,企业通过重点抓好 20% 的骨干力量的管理工作,进而凭借这 20% 的少数群体带动 80% 的多数员工,以此实现企业整体效率的提升。在商业运营中,诸多现象也体现了这一定律,如商家 80% 的销售额来源于 20% 的商品,80% 的业务收入由 20% 的客户创造;在销售公司内,20% 的推销员能够带来 80% 的新生意。这种 “二八现象” 如同数学领域的 “黄金分割” 一般,在经济与管理领域广泛存在且具有显著的规律性。

(二)OKR 特质与二八定律的关联
从不同视角审视 OKR 特质,与二八定律存在紧密联系。从个人角度而言,具备目标导向意识,对现状永不满足,拥有强烈自驱力,能够主动自发地开展工作,且怀有深刻使命感的个体,呈现出典型的 OKR 特质。从公司组织的职能角度分析,那些凭借个人努力与专业知识能够推动世界变革,具有高度自主性的职能角色,符合 OKR 特质要求。就商业模式层面而言,处于快速成长阶段,在技术或商业模式上勇于创新的企业模式,同样展现出 OKR 特质。上述三种情况,只要满足其中之一,便具备应用 OKR 的条件。
(三)二八定律对 OKR 的重要意义
OKR 在激励机制方面,能够对具有 OKR 特质的人群产生显著效果。这类人群以目标为导向,拥有长远目标规划,不甘于平庸现状,自驱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工作。他们是企业发展中极为宝贵的人力资源,能够坚定地为实现目标全力以赴,面对困难百折不挠。然而,此类人群在整体人群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小,无论是在社会群体还是企业组织内部,均符合二八定律所描述的少数占比情况。因此,对于企业推进 OKR 实践而言,不应期望在短期内全面激活全体员工,而应将重点关注对象聚焦于这占比 20% 的少数具备 OKR 特质的人群,通过树立榜样,发挥榜样的示范与带动作用,逐步扩大该群体在企业内部的占比,从而推动 OKR 在企业中的有效实施与推广。
二、人性定律与 OKR
(一)人性定律的内涵
人性定理本质上是主体人自我肯定原理,可简洁概括为:“任何一个健康个体的任何行为,皆服务于其自身目的。” 人性是在特定社会制度与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质属性。为深入理解人性,可借助心理学领域中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。
(二)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详解
- 本我(id):作为人格结构中最为原始的部分,自个体出生起便已存在。本我主要由人类的基本生理需求构成,诸如饥饿、口渴以及性需求等。当本我中的需求产生时,个体本能地要求立即得到满足,从支配人性的原则角度来看,支配本我的是唯乐原则。例如,婴儿一旦感到饥饿,便会即刻要求喂奶,全然不会考虑母亲所面临的实际困难。
- 自我(ego):个体出生后,在现实环境中从本我逐渐分化发展而来。本我产生的各种需求若无法在现实中即刻获得满足,个体便需要适应现实环境的限制,并学习如何在现实条件下实现需求的满足。从支配人性的原则视角出发,支配自我的是现实原则。此外,自我处于本我与超我之间,对本我的冲动以及超我的管制发挥着缓冲与调节的重要功能。
- 超我(superego):这是人格结构中处于最高管制地位的部分,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,通过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育与熏陶逐渐形成的。超我包含两个关键组成部分:其一为自我理想,其作用是要求个体行为符合自身设定的理想标准;其二为良心,主要用于约束个体行为,防止其出现错误。因此,从支配人性的原则层面而言,支配超我的是完美原则。人格理论中的本我、自我与超我三个层次相互交织,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,分别代表着人格的不同方面:本我反映人类的生物本能,遵循快乐原则,可视为 “原始的人”;自我在现实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努力满足本能冲动,作为人格的执行者,遵循现实原则,可看作是 “现实的人”;超我追求完美,体现了人的社会性,可理解为 “道德的人”。
(三)人性定律对 OKR 设定的影响
OKR 在设定具有挑战性与野心的目标时,极易受到人格中 “本我” 的干扰。由于本我遵循 “享乐、快乐” 的原则,倾向于追求舒适与安逸,这种生物本能使得个体潜意识中抗拒走出舒适区,存在天然的惰性且缺乏安全感。在设定 OKR 目标过程中,“本我” 的影响会导致个体对设定具有挑战性的目标产生抵触情绪,担心目标难度过高无法完成,从而引发痛苦与不安,进而使得 OKR 目标设定趋于保守,与日常工作目标无异,丧失了 OKR 所强调的挑战性与激励性,严重削弱了 OKR 的应用价值。这正是倡导 OKR 与绩效采取弱挂钩方式的重要原因之一,通过弱化绩效关联,能够使员工放下心理防备,更加从容地投入到具有挑战性的 OKR 目标设定与实践中。

另一方面,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与进步,源于不断突破自身的局限性。人类天性中蕴含着强烈的好奇心,驱使人们不断探索大自然与宇宙的奥秘,挑战人类自身的极限,这在竞技体育、科学研究、发明创造等诸多领域均有显著体现。正是人类的这种不断探索与自我挑战精神,推动了科技的持续进步,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,创造出当今高度发达的人类文明。而这一系列成就的取得,本质上是人类不断超越自我,实现 “超我” 的过程。OKR 在实践过程中,通过独特的激励机制与目标设定方式,能够激发个体人格中超我的部分,促使个体自愿设定具有挑战性的目标,实现人格在身、心、灵层面的有机统一,从而挖掘出个体强大的内在潜能。
通过对二八定律和人性定律的深入剖析,我们清晰地认识到 OKR 理论体系背后的支撑逻辑。二八定律为 OKR 在人员激励与推广策略方面提供了重要依据,而人性定律则深刻揭示了 OKR 目标设定过程中面临的内在心理挑战以及潜在的激励源泉。在实际应用 OKR 时,企业和个人应充分考虑这两大定律的影响,合理制定 OKR 实施策略,以更好地发挥 OKR 的优势,实现目标的高效达成与个人及组织的持续发展。随着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,对 OKR 理论体系的研究也将不断深化,为 OKR 的广泛应用与创新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。
源目标OKR,实效的目标管理工具
添加官方微信号:YMBOKR(源目标OKR)了解服务详情,还可免费订阅海量OKR资讯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