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arning: Trying to access array offset on value of type bool in /www/wwwroot/okrtodo.cn/wp-content/themes/Divi/epanel/custom_functions.php on line 629
HR们,还不知道OKR,你是不想要饭碗了吗?
我们先来看两张招聘JD图:
近年来,OKR的火爆程度就不用我说了,2014年OKR传入中国以后,今日头条、百度、阿里、知乎、小米、拼多多等企业相继实施,如今,越来越多的企业,尤其是互联网企业,开始摒弃KPI,转向OKR。
了解过OKR的都知道,OKR有非常强的实践意义,在实际推行中,高层领导的重视和宣导非常重要,而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一环—HR,也对HR能否真正推行起到关键性的作用。以至于很多企业在招聘HR的时候,都将OKR写进招聘JD里。
OKR到底是什么?
OKR 全称为 Objective and Key Results,即目标与关键结果法,是一套明确和跟踪目标及其完成情况的管理工具和方法。
目标(Objective):承接企业的使命与愿景,是明确的、长远的、有挑战性的。
关键结果(Key Results):描述实现目标的关键路径,是可衡量的、与目标直接相关的。
OKR有什么特点?
公开透明:OKR 要求全员公开,鼓励互相评论。
沟通对齐:上下级讨论制定 OKR,保持沟通、对齐。
重视复盘:周期末给出 OKR 评分,进行总结、调整。
脱钩绩效:OKR 评分结果与绩效奖惩无关。
OKR的价值是什么?
聚焦重点:把控目标数量和优先级,集中资源,时刻关注重点事项。
高效协作:全员公开 OKR,打破沟通壁垒,实时对齐工作进度与方向。
鼓舞人心:与绩效脱钩,扩大容错空间,鼓励员工挑战上限。
OKR该如何制定?
一个有效的Objective应具备以下特征:
【聚焦】向上承接企业使命和愿景
【对齐】O要多主动沟通多对齐再定下来
【自驱】自己主动思考、提出的
【挑战】O应该有挑战,有野心,有难度
【价值】有背后逻辑支撑,不做低价值O
而KR的制定原则应该符合SMART原则:在一段具体的时间内,每个O应该设定3个左右具体的、可衡量的、可实现的、对O有强支撑关系的关键结果。另外,KR必须能够由下至上地制定,而不能仅来自管理层从上至下地部署。
OKR与KPI有什么区别?
KPI 就像是汽车的仪表盘:通过查看仪表盘上的燃油表和发动机温度,可以防止发动机过热,并确保汽油始终充足。
而 OKR 则像是导航地图,一路引导你准确到达目的地,并且在你前往下一个目的地的过程中,继续给予你帮助和指引。
KPI:要我做的事
OKR:我要做的事
OKR 主张愿景驱动,能够帮助组织上下对齐,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;KPI 与绩效挂钩,能够有效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。
OKR更关注产出过程,而不仅仅是指标有没有达成。
举个有意思的例子,我们都知道,在海底捞,员工需要给有需要的客户把饮料加满。如果是KPI考核,那只要客户的饮料不是满杯,就必须加满,没加就得扣分。就算客户喝不下了,也得加。如果是OKR考核,员工可能会提前征询客户的意见,加或不加只要客户满意就行。
OKR并非万能钥匙,我相信“效果为王”
在绩效管理的具体操作中有两个方法:一是通过KPI(关键绩效指标),将目标转化成为各个绩效指标;二是通过OKR(目标与关键成果),把目标转化成为各个小目标的累积。
在我看来,KPI绩效管理,就像“程序员写代码”,系统怎么运行取决于你写了什么;
OKR绩效管理,就像“AI(人工智能)工程师设计算法”,系统可以根据数据、场景自动学习和进化。
目前看来,谷歌、英特尔、Facebook,以及拼多多、今日头条,都是靠OKR算法思维无往不胜。
企业实际实施中应结合实际选用或配合使用这两种管理方式,做到让效果说话。
首先来看两个小故事。
故事1:18世纪末,英国政府决定将罪犯发配到澳洲,而且雇佣私人船主运送犯人,依据实际上船的犯人数目,政府付给船主费用。
英国政府很快发现:犯人的死亡率平均高达12%,最严重的高达37%。政府想了很多办法,比如派监督、派医生、规定犯人生活标准,对船主进行教育,都无法解决死亡率的问题。
最后,英国政府被迫换了一套付费标准——依据澳洲上岸的犯人数目付费,犯人死亡率很快下降到5%以下。
结论:目标是对的,但指标错了,事情会搞砸。
故事2:1977恢复高考以来,国内已经出现成千上万的省级、市级、县级高考状元,但现今看来,“高考状元”当中真正进入社会精英阶层的并不多见,大多成了平庸之辈。
一位1980年代末的省级高考状元有过一段感言:“一回首间忽然发现,原来,我一生种种的努力,都是在接受被动的考试指令、考核指令,这都只是为了周遭的人对我满意而已。我战战兢兢将自己套入别人设定的行为模式……”
结论:指标没问题,但目标错了,方向会走偏。
政府、企业甚至人生都是一样的,都要有好的目标管理——指标、目标要协调统一。
“目标管理”概念是彼得·德鲁克发明的,在绩效管理的具体操作中有两个方法:一是通过KPI(关键绩效指标),将目标转化成为各个绩效指标;二是通过OKR(目标与关键成果),把目标转化成为各个小目标的累积。
KPI与OKR之间有什么区别呢?
在我看来,KPI绩效管理,就像“程序员写代码”,系统怎么运行取决于你写了什么;OKR绩效管理,就像“AI(人工智能)工程师设计算法”,系统可以根据数据、场景自动学习和进化。
目前看来,谷歌、英特尔、Facebook,以及拼多多、今日头条,都是靠OKR算法思维无往不胜。
那么,KPI与OKR是否真的高下立判?在此,我想基于三个方面系统阐述我的看法:
1、为什么说OKR管理方法是要解决“高效率的无效果”?
2、目标设计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?
3、如何综合运用KPI与OKR管理方法全面提升做事效果?
彼得·德鲁克有一段名言:“有些人行动不便,活动空间非常小,反而做了很多事情。大多数人行动方便,满世界跑,但一年下来干成的事情实际上非常少。”
所以,我相信“效果为王”,反对“高效率的无效果”。
一、为什么说OKR管理方法,是要解决“高效率的无效果”?
如果仅仅考虑“效率”一个维度,没有人可以拼得过计算机。那么,计算机的“超强工作效率”是如何实现的?
清华大学史元春教授做过30年的计算机科研,体会最深的部分就是“Addressing(目标位置)”。
比如:你向AI机器人发出指令:帮我拿一下客厅茶几上的那个白色的糖盒子。计算机会很快找到客厅对应的房间位置、茶几对应的家具位置、白色糖盒子对应的空间位置,然后根据“行动优先级排序”和“统一的规则(算法)”,确定一条实现目标的最短路径。
注意:当中有三个关键要素——目标位置、行动优先级排序、统一的规则。
影响工作效率的负面因素,基本上也源于这些要素。
做同样一件事情,团队中不同人对目标位置存在不同估测,不同人资源、能力以及私心的原因,行动优先级排序也有很大差异,统一的行动规则和原则也就难以执行。
所以,公司目标管理往往强调“数字定量化”,即KPI,这样有三个好处:
- 如果只是将目标定性,比如你的目标是“提高客户满意度”,当中模糊空间太大,不使用数字,很难知道自己离目标有多远;
- “数字定量化”是要给定一个客观评价标准,比如你说公司业务结构优化、商业模式进化,这个“优化”和“进化”到底是什么意思,不同人理解可能完全不一样;
- “量化目标”的最大作用是凝聚共识,有了确定的数字才会有大家理解上的一致性,进而确定目标共识。
可是目标管理最糟糕的,就是“高效率的无效果”,甚至“高效率的负能量”。
国内有一个二流手机公司,产品设计的目标管理十分“清晰”。比如:要想超越苹果iPhone,手机就要更薄一点,速度就要更快一点,外观材料就要更酷一点。可是,手机越薄散热越难,速度更快更加耗电,外观材料的选择又受制于功能器件。结果,往往你自己认为的优异产品,上市以后,效果远远不如预期的理想。
我看,这就是一个合成谬误——几个好东西加起来,做成了一个坏东西。
海底捞也曾将一个目标,分解成为几个“量化指标”并计入KPI考核。
比如:为了“提高客户满意度”,在客人的饮料杯到了1/3的时候,一定要给客人续上,否则就会影响KPI考核和奖金。结果,员工“过度服务”,客人就是爱喝也喝够了,伤害了顾客体验。
KPI管理方法,其实是模仿“计算机思维”,将一个总的目标,持续分解到每一个环节上,“目标位置”量化落地,希望实现“部分之和大于整体”的正面效果,但往往事与愿违。
因为计算机不用考虑人的感受,效率超强,但评估实际效果还得靠人。
OKR管理方法如果不能平衡好“效率”和“效果”的微妙关系,也是很难做出成效的。
02 目标设计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?
2016年,索尼公司负责机器人研发的常务董事土井利忠,发表了一篇重磅文章《绩效管理毁了索尼》,直指KPI化的日本公司、KPI化的日本社会正在“成为僵尸”,“创新基因正在死去”。
核心观点是KPI化的管理,“使研发人员为了外部的考核指令工作,丧失了内在的创新热情;那些短期内难见效益的工作,比如产品质量检验以及“老化处理”工序被忽视,为了完成业绩考核,几乎所有的人都只提出容易实现的低目标……”
可是,华为大量引入日本工程师、日式KPI管理,强调“不要重新发明轮子”、“超过30%的创新是浪费”,反而诞生了很多“黑科技”,包括一开始没啥用、后来帮助华为在智能手机市场赢得巨大优势的麒麟芯片。
这里,我想提供一个衡量目标管理成效的新维度——有些工作强调“精确的正确”,比如流水线车间、市场销售等,适合目标量化;有些工作强调“模糊的正确”,比如技术研发,适合放大目标。管理者与员工都需要据此掌握好分寸。
曾经,华为销售部门招了一个奇葩员工,入职没几天就向老板任正非发了一份万言书,高谈公司战略问题。
任正非的批复是:“此人如果有精神病,建议送医院治疗,如果没病,建议辞退。”
明明你的工作,是要追求“精确的正确”,就是业绩数字说话,你偏偏要放大目标,这不是自取其辱吗?
2014年2月,Facebook决定开价190亿美元,收购了只有55名员工的WhatsApp。你要是从“业绩回报”角度考虑问题,那么马克·扎克伯格简直是疯了,该进精神病院。
不过,扎克伯格将这次收购置于“连接全世界所有人”的目标下考虑,因为WhatsApp是在移动端连接人与人,区别起家于网页端的Facebook。这就是“模糊的正确”,事实证明,扎克伯格赌对了,马化腾就曾后悔自己出手不果断,错过了WhatsApp。
目标管理,尺度把握好了,可以“模糊的正确”,尺度把握不好,也会“精确的错误”,这种远近深浅才是管理艺术的精髓。
三、如何运用OKR管理方法全面提升做事效果?
20年以前,你下班了,就真是下班了。
现今,因为微信实时通讯,很多时候你下班回家以后,也被迫考虑工作问题。即使如此,我们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往往也并不令人满意。
你想想看,很多现代技术包括电话、电梯、电脑、高铁、飞机甚至拉链、电动剃须刀等等,都在帮你提高做事效率。可是,你还是觉得太忙,没有时间陪孩子玩、没有时间去公园走一走、没有时间给朋友打个电话聊几句、没有时间回家看望父母。
你这么忙,都忘记生活了,也没见你成为牛顿、爱因斯坦、爱迪生、特斯拉、乔布斯、洛克菲勒或者金庸、刘慈欣。
回头检视过往,你的忙碌总是没啥好的结果,最后丢失了时间,自己还没想好“一生何求”,人就老了。
风险投资家约翰·杜尔很早以前,就开始用OKR反思自己的工作和人生。O是正确目标(Objectives),K是关键(Key),R是结果(Results),OKR就是目标与关键结果。
OKR的雏形,是杜尔70年代加入英特尔时,从安迪·格鲁夫那继承来的,此后他在硅谷大力推广并完善。现今,除了谷歌、亚马逊这等大公司,更多创业公司也很喜欢OKR,不仅因为这不和绩效挂钩,更是因为目标清楚明朗。
OKR管理的实际操作思路有两个:
(1)将想法放大10倍
谷歌实验室已经做出了无人驾驶汽车、谷歌眼镜以及能在平流层四处漫游的Wi-Fi气球。有了这么多的成就,除了聪明人特别多之外,更得益于拉里·佩奇推崇的一条信念——把一件事情做到10倍好,往往比好10%还要容易一些。
你我尝试做一件新工作,做法不外乎两种风格:一是小幅改进,比如改变生产模式,那就只能取得10%的进步;二是重新开始,尝试另一种方式或者很多种方式,10倍的目标就逼着你利用勇气和创造力走智慧捷径。
拉里·佩奇曾说:“我情愿设定好去火星的目标,就算没有达标,我们可以去月球。这也实现了月球探测。”
(2)将想法透明化
《原则》的作者瑞·达利欧,就要求自己公司每个员工,每个季度都会给自己定一个或者几个目标Objectives,并且衡量目标是不是能达成关键结果Key Results,这几个词合在一起被称为OKR。
每个人的OKR会放到自己的网页上,大约半页纸长,大家都可以看到。如果谁没有制定OKR,一目了然。即使没人催你,大家看到你的网页上是一片空白,你自己都不好意思。
临近每个季度结束,每个人会给自己的目标完成情况打分,完成了得分是1,部分完成的话,得分是0到1之间的一个数字,没完成的得分就是0。
瑞·达利欧强调每个人制定的目标要有挑战性,如果谁完成目标的情况总是1,并不能说明他工作好,而是目标定的太低。每个人将自己的工作成效完全袒露出来,避免了很多无效的沟通、不必要的猜疑,少了很多弯弯绕绕,直达目标结果。
约翰·杜尔甚至会把OKR用在个人生活中,比如管理家庭幸福指数。他发现,晚餐对家庭幸福至关重要,于是就把家人多团聚设为目标,把一个月至少20次家庭晚餐设为关键结果。最后实现了15次,完成率70%,基本达标。
OKR可以作为各种目标背后的管理支持,可以覆盖各种人类活动,要使任何重要的事都变得可以衡量。
真正好的目标管理,不是在公司的框架内衡量员工的工作成效就够了。而是你走出工作状态,还能保持那种充实感,也就是卓有成效的那种感觉,这才是目标管理背后真正的精神动力。
OKR这个“洋货”真的适合中国企业吗?
1999年,OKR被引入谷歌并在谷歌发扬光大,2014年,OKR传入中国引得无数中国企业趋之若鹜,近年来,OKR成为了企业管理者口中的热词,身处不同行业和领域的企业都跃跃欲试……
OKR在国内的生存与成型决不能是对西方的全面照搬,无数的实例告诉我们,因地制宜、本土存在才是一条外来思想不被扼杀扭曲的康庄之路。
那么,根据OKR的特质,什么样的企业才适合进行OKR试点,在选择与被选的博弈中,适与不适的罗生门到底该如何来划分?
适合类型一:产品迭代型——科技信息类
科技信息类企业属于高度技术密集型行业,尤其是伙伴协同等新兴的互联网企业,产品更新迭代快,需要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、不断地探索突破,来快速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。这样的快节奏使得员工必须拥有敏锐的产品嗅觉,并且能够充分发挥内在创造力。
OKR鼓励冒险,鼓励自己解决问题,这种管理方式更符合科技信息类企业需求。反之,目标固定、时间冗长的定额指标,只会让公司获得耗时耗力的“淘汰品”。
适合类型二:头脑风暴型——广告媒体类
广告媒体创意型企业的工作岗位往往标新立异,它绝不会需要一成不变的氛围,反而鼓励大胆的想法,更大的创新。在企业管理上,过于僵硬的量化指标只会让其束手束脚,对灰度空间、容错能力的高度包容性,使其更适合采用OKR目标管理法。
适合类型三:项目主导型企业
适合使用OKR的企业,往往内部更偏向于扁平化的管理,3~4个层级足矣。在项目为主导的企业中,以项目进行产品运作的作业团队往往规模不会特别大,如果业务过大,凭借OKR的集成效果,也可进行横向裂变,使组织更加趋向独立运作、自我管理、扁平高效的方向发展。项目管理目标不会因为层层分级而过于分散,反而会因为不断修订而逐步收紧,再通过对过程的量化与公开,实现项目运作的落地。
适合类型四:创业型公司
创业初期的公司,尤其是互联网相关行业,往往战略目标并不是非常清晰、需要不停的探索来确认企业的发展战略。
OKR将目标与结果相关联,强化了企业的目标牵引作用,同时,又通过阶段性的复盘修正,保证了大方向的正确性。另外,OKR的集成模式将优势资源聚焦在最重要的事上,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资源的浪费与内耗,这对创业企业尤为重要。
适合类型五:转型中的传统企业
在外界的快速变化下,许多大型企业开始谋求转型变革,而变革的最直接目标便是实现从存量市场到增量市场的突破。在立则变,变则强的号角下,这种巨大动荡必须要有“上下同欲”的整体配合。
OKR更能引导团队思考,在目标公开透明的情况下,员工更清楚让自己的工作与企业战略相一致,相互协调寻找业务的突破点和创新点,带动整体资源实现转型变革。
此外,公司的规模大小也会成为考量OKR管理的因素,如果规模不大,领导者对企业的战略决策把控强,员工对目标决断清晰,那么对OKR需求便不大,反之,OKR的存在会更加吸引决策外围人员的目光。
不知道底层逻辑,就把OKR从瑞士军刀玩成水果刀
OKR近年火到路人皆知,前有谷歌布道,后有李彦宏、张一鸣、张小龙、马化腾等大腕站台。大佬们看的远,自是引起大家小家跃跃欲试,不是在OKR就是在OKR的路上。这当然是好事,然而,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,搞起容易开花难,瑞士军刀玩成水果刀,无法发挥其威力。
OKR的威力去哪儿了
A是创业公司CEO
A:“我们也在整OKR,没感觉有啥变化啊。”
我:“说说看怎么做的?”
A:“我拍脑袋定了一个总的OKR,大家各自分解下去了。”
我:&……%%&*
B是产品公司HR
B:“帮我们上个OKR呗。”
我:“为什么想用OKR,想解决啥问题?”
B:“以前的考核大家吐槽太多,换一套流行的用用看。”
我:&……%%&*
C是产品销售型公司业务经理
C:“我们用了半年多的OKR,还不错,目标都实现了。”
我:“那太恭喜了!发来给我看一眼。”
朋友很快发了过来,如下:
Objective:季度销售额增长x%
KR1:7月份销售额x万
KR2:8月份销售额x万
KR3:9月份销售额x万
我:&……%%&*
OKR强调自下而上
CASE 1中,A把OKR用成了目标分解工具,领导决策目标,再自上而下瀑布式拆解,这个操作本身就不OK。OKR强调自下而上,使员工拥有自主权和创造性,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思考的转变。所以我对A的建议是,需要让所有的人都理解公司使命,用愿景和战略驱动团队共创目标。
为取代原有考核工具,别幻想OKR拯救
CASE 2中,B想把OKR直接用于考核,着眼点就已经发生了偏离。因为OKR不是用来考核的,而是用于建立目标一致性和价值创造,从原理上说,是和考核解耦的。OKR的灵魂是挑战“把目标放大10倍”的目标,以鼓励颠覆式创新。既然是挑战不可能,就有失败的可能性。而在传统绩效评估中,通常是评估目标完成率。像这样一方面鼓励员工挑战极限目标,另一方面又拿考核约束,大家自是更愿意越“安全”越好,才能不担心自己的薪资。
不同管理工具,有不同的理念,解决的问题不同。我对B的建议是,不要盲目使用新工具,先基于组织痛点定义问题,再进一步看解决方案。
骨子里还是KPI
CASE 3中,问题很明显,这其实就是任务指标,偏重结果管理,以运用于绩效考核。表现形式套用了OKR框架,骨子里还是KPI(关键绩效指标)。
不清楚OKR的用法时就会这么设定。
修正后的OKR应该是这样的。
Before
O1:季度销售额增长x%
KR1:7月份销售额X万
KR2:8月份销售额X万
KR3:9月份销售额X万
After:
O1:加速产品销售业绩增长
KR1:销售额提升X%
KR2:x个新项目大客户续签
KR3:获得X个潜在用户
火爆,背后的原因是什么
OKR之所以主流,从外部环境,到内部员工特性,都是时代背景下管理思维的刚需。
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,不确定是唯一的确定
新科技、新零售、新能源、新金融、新产业、新生态……
“新”字当头,风口多,机会多,航道多,可做的事太多,很容易失焦,传统管理方法难以驱动组织面向未来挑战的可持续发展。
OKR是帮助驾驭不确定性的工具。
人们工作的原因正在发生变化
当85后、90后乃至90后慢慢成为职场的中坚力量,人们工作的原因正在发生变化…
今天只有20%的知识工作者只为了薪资选择工作。
看不惯领导的一个眼神可能就会离职。
传统物质激励这种外在刺激驱动,已经不太足够。人的需求层次不断攀升,不单纯关注物质,做事的动机上升到了内在动机层次,对精神层面的追求愈发凸显。
今天的工作中对创造性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,需要内在动机的满足,而不可能管理出来。
内在动机让人做事得到满足和快乐,觉得有价值、有意义,是一种自然力量。
OKR究竟解决什么问题
推动组织成长,把组织远大理想落地,实现组织愿景,驱动上下左右与组织目标对齐,短期聚焦突破,就是OKR能带来的核心价值。
OKR不是表面看起来这么简单
OKR的形式很好掌握。然而,想要OKR发挥出威力,就要掌握底层逻辑,否则会把OKR用偏。
OKR的形
OKR简单说,就是让组织内每个人保持同步的目标框架,让组织一致性的神经系统。
OKR框架,是由1个鼓舞人心的定性愿景+1组量化的衡量目标成功的关键结果构成。
Objective: ”我们想要去哪里”。例如: “让90后为产品尖叫”
Key Result : “怎么知道做到了?”。例如,“90后人群中NPS达到x%”
OKR的神
OKR自评和复盘得分只是反应OKR信息,无关绩效评价。OKR和绩效评价之间没有因果性。两者之间是隐性的间接关联,而非显性的直接绑定。OKR的产出是根据KR的难度和实际价值贡献进行变量转化,作为绩效评价的有效输入之一。
OKR的形不重要,恰恰是底层逻辑,映射了表现形式的不同,也决定了所实施的OKR是不是考核工具的变形。
部署OKR的技术问题
部署OKR,主要面对的技术问题,一是内容,二是流程。
内容上包括,好的OKR长什么样,有什么规则和要点,多少数量合适,挑战值如何设定。
流程上包括,有哪些不同阶段,怎么设定OKR,怎么执行,怎么复盘。
例如,OKR在设定时会确定挑战值。在每个阶段实施中会进行自评和复盘。
OKR评分是反直觉的
OKR不强调满分。如果OKR评分高,表明完成了目标,但不一定说明工作好,有可能是目标制定野心不够。低分项也不会受到指责,低分的价值在于发现阻力,探索新路径。
在OKR的评分中,往往需要察觉是否有更多的低分,因为需要更大的野心和颠覆式增长,而不是渐进性增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