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要“神化”OKR,管理者的这三个行动它无法代替!

| 1 月 12, 2023 | 0 条评论

近几年,OKR的应用给很多企业带来了新的生机,但是OKR也因此被不少媒体鼓吹成无所不能的神的存在。作为领导者我们应该有自己的判断,对OKR持有一个清醒理性的认知,对它“能做到”和“不能做”的维度都要了解。

什么是OKR能帮企业做到的事情?

1、OKR让团队聚焦主要目标

年轻的英特尔公司在对阵摩托罗拉的“粉碎行动”中,通过OKR在四周内启动了公司的优先事项,让多个部门和数千名员工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,最终以绝对的优势占领处理器的市场,让摩托罗拉毫无还手之力。

OKR使英特尔公司在生死存亡之际,能够以更为清晰、精准且闪电般的速度执行其作战计划,全体员工齐心协力专注于一个共同的宏伟的目标。

OKR让企业聚焦重要工作,把资源、精力和人力投入在它上面,上下同欲,每个人都为企业的战略目标发挥自己的价值。

2、OKR让部门的协同更加高效

跨部门合作是众多企业在管理上的难题,无论是普通员工还是管理层,都是“谈合作色变”。

OKR的管理模式,让所有人都达成共识,为了共同的目标奋斗,积极性和主动性会大大提高,不再会执着于自己的一方天地了。

OKR公开透明的特性,让所有人都OKR都能被看到,而且在制定OKR的时候,可以@他/她,添加为协作人协助的工作会成为他需要完成的任务。

来源:源目标—添加任务

另外,源目标OKR主张与绩效弱挂钩,同事之间的评价也会成为绩效考核的一个方面,即使站在自己的角度也会为其他部门的人提供帮助。

来源:源目标—绩效

3、OKR可以充分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

自我决定理论(self-determination theory)认为:人们天生有追求自主性(autonomy)的内在动机,人们对自我决定的选择,往往能做出更持续的激情、投入和坚持。

以往的KPI都是自上而下的分配任务,有一定的强制性,员工旨在完成任务,难以激发潜力,OKR的目标都是自己定的,更具有主动性。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付出努力,从而达成更高的目标。

OKR鼓励员工制定具有挑战性的目标,且允许失败,对目标的结果不做考核,大家更加关注如何完成自己的目标,不断跳出舒适区,释放潜能,实现组织更大的成就。

OKR在很多方面能助力企业发展,但并不是万能的。

二、什么事情是OKR不能代替企业做的

1、OKR代替不了领导者高质量的思考和洞察

OKR做得好,离不开对外部、内部环境充分的理解,离不开在使命愿景引领下对于企业发展短中长期的规划和布局,更离不开制定者的思维模式、独特经验和专业能力等。

如果领导者不能以身作则的从实际和愿景出发,不能进行高质量的深度思考,那么一群人在一起其实也不是“共创”,而是“起哄”

另外,如果领导这思考和洞察的能力不够,他其实是没办法做到虚心听取员工意见,并从众多建议中吸收采纳正确的哪些。就更别提互相激发新的主张了。

2、OKR代替不了管理层基础却必要的管理动作

OKR自开始之初就是和CFR一起呈CP状出现的。只引入OKR而不强调CFR的企业就是走捷径、抄近道、耍流氓。

CFR是在员工沟通管理中要求的对话、反馈和认可。当然这种要求是对所有人都适用的,只是管理者往往要求身先士卒。

没有CFR的能力,首先好的OKR是无法产生的,因为没有深度汇谈的共创质量,只能又成为一言堂之后的告知和推销;

其次,OKR所要求的大量的周进展、月校准、季复盘也是无法实施的,这样也就从根本上没有办法体现OKR强调的FACTS的特点和原则。

3、OKR代替不了绩效考核

首先, OKR不是衡量指标,是关键结果。指标可以用来衡量,但结果其实是用来努力达成的。过分的强调其衡量的作用,就会让员工在目标的挑战度上有所顾虑、进行妥协;

其次,不是你去激励大家,而是大家被自己的OKR激励着不断前行、挑战更高。不要小看人的自驱力(内部动机),自驱力一旦被激发,其效果是外驱力远远达不到的。

那么OKR与绩效考核到底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呢?

“OKR不是作为绩效评估依据的法律文件,而应该只是用来确定个人表现好坏的一种输入。”——安迪·格鲁夫

从实操来看,我们也应避免直接以OKR的得分或者完成度作为输入,而应该是把每个人OKR完成之后对于业务的影响(business impact)作为绩效考核的输入,进而产生评价结果。

OKR是目标管理工具,能帮助企业更好的进行管理,但是它始终是一个管理工具,不能代替执行者的所有行动。因此,我们可以在“能做到”的事情上物尽其用,“不能做”的事情上换个方式解决。